孟琢-中庸精读视频下载百度网盘插图

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孔伋。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

  • 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
  •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
  • 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

《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及《诗经》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目录

  1. 四书的形成一
  2. 四书的形成二
  3. 《中庸》与四书
  4. 什么是中庸?一
  5. 什么是中庸?二
  6. 天命之谓性一
  7. 天命之谓性二
  8. 天命之谓性三
  9. 率性之谓道
  10. 修道之调教
  11. 道的间释
  12. 慎独之道
  13. 天命与人性
  14. 未发与已发一
  15. 未发与已发二
  16. 未发与已发三
  17. 中和之道
  18. 中庸之难
  19. 中庸的榜样
  20. 中庸的坚守
  21. 中庸之难颜回
  22. 中庸之难子路
  23. 中庸与固执
  24. 君子之道费而隐一
  25. 君子之道费而隐二
  26. 君子之道费而隐三
  27. 忠恕之道
  28. 君子言行
  29. 性命之道
  30. 射礼之义
  31. 何调鬼神
  32. 何谓体物
  33. 大德必受命
  34. 天命与周礼
  35. 天命与命
  36. 以礼为孝
  37. 天地人之礼
  38. 修身为本
  39. 礼统仁义
  40. 修齐治平
  41. 九经常道
  42. 九经之利
  43. 九经之法一
  44. 九经之法二
  45. 豫则立
  46. 反身归诚
  47. 诚的间释
  48. 诚的来源
  49. 《大学》诚意
  50. 以诚为本
  51. 诚之之法一
  52. 诚之之法二
  53. 诚明之辩
  54. 参赞天地
  55. 改造世界
  56. 至诚感通
  57. 不诚无物一
  58. 不诚无物二
  59. 天地三境界
  60. 至诚广大
  61. 至诚不息
  62. 圣人法天
  63. 中庸之要
  64. 出处去就
  65. 尊古重礼
  66. 从周之道
  67. 依乎天人
  68. 君子之名
  69. 仲尼之道
  70. 圣人配天
  71. 至诚化育
  72. 入德之道
  73. 至诚感通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